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作为国家"双高计划"核心建设单位,通过深度融合"绿色、智能、数字、创新"理念,构建了以五优现场工程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长三角高分子产业集群,打造了覆盖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工艺优化的全链条教学框架,其99%以上的就业率和全国非金属材料类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成就,展现出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从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到校企联合实验室,从挑战杯金奖到1+X证书全覆盖,这里不仅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孵化基地,更是推动高分子行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引擎。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该专业独创了四类人才分类培养机制:现场工程师、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未来工匠和创新创业人才。这种分层培养体系通过三大路径实现:
- 学历贯通:与徐州工程学院开展4+0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与常州大学合作3+2分段培养,累计培养567名高层次人才
- 岗课融合:将智能配料系统操作、高分子智造设备调试等18项岗位核心技能嵌入课程模块
- 双创驱动:依托国家众创空间,近三年指导学生斩获"互联网+"等国家级竞赛奖项51项
专业课程体系以工程制图和高分子物理为基石,构建了包含六大核心模块的智慧化课程群。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学生需完成:
- 高分子材料性能检测(使用红外光谱仪等20类精密仪器)
- 智能生产线调试(涉及注塑机参数优化等12项关键技术)
- 配方工艺优化实验(开展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等9类前沿研究)特别开发的化工HSE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沉浸式场景模拟工厂安全操作规范,使事故应急演练通过率达100%。
作为全国高分子材料专指委主任单位,该专业搭建了五维实践平台:
- 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配备价值3000万的德国进口挤出生产线)
- 橡胶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完成5项省部级技术攻关)
-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赛轮集团等50强企业共建课程)
- 师资培训基地(年均开展3500人次行业培训)
- 学分银行项目(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学分互认)
就业生态呈现"三高特征":在长三角地区龙头企业就业率82%,考研升学率28.5%(2024届4+0班级),平均起薪6500元。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三大领域:
- 智能制造:担任设备维护工程师,主导工艺参数优化
- 质量管控:运用六西格玛管理工具提升产品合格率
- 技术研发:参与石墨烯改性高分子材料等12个省级科研项目这种"教学-实训-产业"的闭环培养模式,使其成为全国高分子行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