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而设立的新兴工科专业,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新增,2024年正式招生并申请新增学士学位授权,授予工学学位。该专业依托学校资源与化工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和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为目标,培养具备电化学储能、储氢技术等领域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跨学科融合的培养模式、扎实的实践教学基础以及与地方产业的深度合作,使其成为福建省内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专业定位与学科基础
该专业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聚焦能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大主干学科,围绕国家“碳中和”目标与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设计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依托省级重点学科材料与化工,并借助资源与化工学院在氟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形成以储能材料开发和能源系统优化为核心的研究方向。2024年,学院获批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储能专业学生提供深造通道。
核心课程与技能培养
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核心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电化学原理与方法、储能材料与表征、氢能与燃料电池等,覆盖从材料研发到系统设计的全链条知识。实践环节依托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校企联合实验室,配备场发射透射电镜等高端设备,开展电池生产工艺、储能系统仿真等实训。学生还需掌握工程制图及CAD、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工具技能,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与培养模式
专业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市海斯福化工等龙头企业共建23个校外实践基地,通过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引入企业导师等方式强化产业适配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并承担1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例如,电池生产工艺学等课程直接对接企业生产流程,学生可参与锂电池、燃料电池等产品的研发与优化。
就业前景与发展支持
毕业生可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覆盖储能产业链的工程设计、系统集成及科研服务等环节。学院通过考研辅导团队、学科竞赛(如全国化工设计竞赛)等提升学生竞争力,近年考研录取率居全校前列,部分学生进入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深造。此外,学院与台湾义守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拓展国际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