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新工科专业,以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特色,构建了覆盖多领域的知识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资源,通过机械、自动化、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致力于解决机器人核心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问题。毕业生既能在工业机器人、智能系统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也可向学术研究或管理岗位发展,形成"技术+管理"的双向能力结构。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通过机器人科创竞赛牵引的创新教育,学生需掌握机器人机构设计、智能控制、感知与信息处理三大核心技术。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的塑造,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安全、伦理等社会因素进行工程决策。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等基础工作,也能成长为智能系统研发领域的核心技术人员。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的模块化结构:
- 电子技术基础模块: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电路奠定硬件设计能力
- 控制理论模块: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控制技术构建系统思维
- 人工智能模块:Python编程、机器学习、机器视觉培养算法应用能力
- 机械工程模块:机械原理、机器人机构学强化机械设计素养该体系通过机器人实验班等特色项目,将理论教学与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编程实践深度融合。
专业建设依托可信云计算与大数据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形成"学研产"协同机制。学生在北斗杯全国竞赛等科创活动中屡获佳绩,印证了"以赛促学"培养模式的成效。校企合作覆盖国家电网、京东方科技等龙头企业,提供机器人操作员到系统架构师的完整职业发展通道。近年毕业生在智能感知、运动控制等领域的就业率持续领先,部分学生进入西南交通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
作为全国首批106所试点院校之一,成都大学在专业定位上突出"人工智能+"特色。通过智能学习科学与应用研究所等机构的前沿研究,将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新技术融入教学。这种紧跟技术潮流的培养策略,使专业始终保持与工业4.0、智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输送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的工程技术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