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自2018年获批设立以来,已成为该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作为全国第三批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其依托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系,构建了以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为支撑的跨学科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大数据系统开发能力与行业应用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跨学科交叉等特色路径,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以169学分的毕业要求为基础,建立Python程序设计、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体系。其中,必修课占比82%,涵盖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基础学科,同时通过选修模块强化自然语言处理、蒙古文信息处理等区域特色方向。工学学位授予标准强调国产化平台实践能力,例如与华为合作的云鲲鹏大数据实验室提供ARM架构服务器集群,使学生掌握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的完整技术链条。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多维度布局:
- 校企协同平台:与阿里云共建的大数据学院引入企业认证课程,第七学期安排学生进入北京及本地4家实习基地,参与真实项目开发;
- 科研竞赛融合:设立数据梦工厂、海豚工坊等学生社团,将“互联网+”、数学建模、大数据挑战赛等赛事纳入学分认定;
- 跨学科项目: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开展古籍文献数字化、教育行为分析等特色课题,近三年获美国数学建模一等奖等20余项国际级奖项。
师资队伍配置凸显应用导向,16名专职教师中37.5%拥有高级职称,博士占比18.8%,7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团队整合自治区“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通过企业案例库建设与科研项目反哺教学,例如蒙古文信息处理研究室开发的民族文化基因提取技术已转化为本科生实训内容。这种“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了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的同步更新。
就业培养成效显著,专业就业率超80%,毕业生在烟草工业、电子科技等领域从事大数据分析工作,或进入上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其核心竞争力源于“三段式”能力塑造:大二启动科技创新实践课与导师互选,大三嵌入企业认证培训,大四完成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联动。这种递进式培养使学生在数据可视化、流式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