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科技学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培养理念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备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工厂系统管理等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的工科优势资源,通过产教融合与国际化合作,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其课程设置紧跟行业技术前沿,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核心领域,同时注重数字化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国家“智能制造2025”战略需求,聚焦智能装备故障诊断、智能工厂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培养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与运营管理的交叉型人才。专业强调学科知识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通过“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制造行业从事智能产品开发、生产线优化及技术管理工作,适应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端智能装备等产业升级需求。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人工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技术为核心支撑,构建了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夯实学生工程素养。
- 技术应用课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强化数字化设计与系统集成能力。
- 前沿拓展课程:引入Python与Java编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培养智能化工具开发能力。此外,专业特别注重工业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实践教学,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项目实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与校企协同
银川科技学院通过“实训+创新”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占比超过总学时的25%。具体措施包括:
- 校内实验室建设:依托自治区级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建成智能微电网实验室、VR人才潜质评估中心等平台,模拟智能制造全流程场景。
- 校企合作项目:与宁夏正业通工程咨询等企业合作开展BIM技术应用、生产线优化等横向课题,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课程设计。
- 竞赛与创新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制造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近年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30余项。
学科交叉与行业对接
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形成两条主线:
- 绿色能源技术:结合宁夏新能源产业优势,开设风力机叶片仿生设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特色课程。
-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通过工业软件系统设计、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等模块,服务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学院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本硕直通培养计划,引入国际工程师认证标准,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毕业生既可进入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企业,也可通过专升本(升学率达50%)或海外深造实现学历提升。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教学团队由自治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包含博士生导师、行业“双师型”专家,近三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技术创新奖项。教师团队主导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与184家企业建立协同育人关系,将工业4.0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大纲。例如,智能生产系统课程直接采用宁夏共享装备公司的智能铸造生产线作为教学案例,实现课堂与车间的无缝衔接。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