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财经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体现了鲜明的财经特色与工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其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通过整合工学、管理学、理学学科资源,构建了覆盖本科教育、硕士培养、微专业拓展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学院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电子商务省级一流专业,形成了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为核心的专业群,并配备甘肃省智慧商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这种“专业+平台”模式既强化了基础理论研究,又注重面向金融、商务等场景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交叉性
学院在本科阶段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围绕“智能技术+行业应用”设计课程,核心课程包括:
- 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聚焦算法原理与模型优化
- 自然语言理解:结合金融文本分析与商业语义处理
- 脑与认知科学:探索类脑计算与决策机制
- 智能系统开发:强调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等实际场景应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院创新性地推出“人工智能基础与实践”微专业,面向非计算机类学生开设《人工智能编程语言》《人工智能实践与项目训练》等6门课程,通过15学分跨学科培养,使经管类专业学生掌握AI工具解决本领域问题的能力。这种“主修+微专业”模式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师资结构与科研支撑的双向赋能
学院拥有142名教职员工,其中教授25人、博士25人,形成以智能算法、商务数据分析为特色的研究团队。科研方向紧密对接区域需求,例如:
- 金融风险智能预警: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信贷评估模型
- 商务数据挖掘:构建农产品交易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
- 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供应链物流的实时监控方案
通过甘肃省智慧商务重点实验室,学院近三年承担了66项科研项目,发表111篇论文,获得10项专利。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使得《电子商务概论》等8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横向课题,接触阿里巴巴、中电万维等企业的真实项目。
产教融合的实践培养链条
学院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战”三级实践体系:
- 校内实验室:20个专业实验室配备3000万元设备,支撑从电路设计到大数据平台开发的完整训练
- 校企联合培养:与达内科技、中国移动等共建实习基地,开设《人工智能项目实训》课程
- 学科竞赛体系:组织学生参与蓝桥杯、三创赛等赛事,近三年获300余项奖项
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金融科技、智能商务等领域展现突出优势,2024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参与运维的“四融”平台实现180亿元交易额,印证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契合。
通过“学科交叉重构课程、科研转化升级教学、产教协同锤炼能力”的三维联动,兰州财经大学正着力打造西部领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高地。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财经场景深度融合的探索,为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