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理工学院作为青海省首所理工类本科院校,其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构建起"学科交叉+地域特色+产教融合"的创新培养体系。该专业紧密围绕青海"四地建设"战略需求,聚焦生态遥感和灾害监测等领域,通过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为高原地区输送具备遥感数据获取、处理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青海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工学学科为基础,融合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能在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城市规划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三大核心能力:
- 遥感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数字图像处理、GNSS定位、激光雷达等技术
- 跨学科应用能力:融合地理信息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 高原专项技能: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开发灾害监测与生态评估技术
学科建设特色
专业建设深度融入青海省发展战略,形成三个特色方向:
- 生态遥感: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三江源生态屏障
- 高原灾害监测:建立冻土消融、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 实景三维建设: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空间数据支持
教学团队拥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5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100%,近五年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发明专利9项。已与青海省自然资源遥感中心等24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构建"理论教学-实验室模拟-企业实训"三级培养链。
课程体系架构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核心+拓展"模块化设计:
- 基础理论模块
- 遥感物理基础
- 电磁场理论
-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 技术应用模块
- 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含ENVI/ERDAS软件实训)
- 摄影测量学
- GNSS原理与应用
- 特色拓展模块
- 微波遥感(针对高原大气监测)
- 高原冻土遥感监测技术
- 盐湖资源卫星勘测专题
就业与发展前景
该专业2023年相关从业人数增长32.44%,毕业生主要流向:
- 政府部门: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占40%)
- 科研机构: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占25%)
- 企业单位:亚洲硅业、华电集团等新能源企业(占30%)
- 升学深造: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占5%)
随着青海省投资3.2亿元建设遥感时空大数据实验室,专业发展重点将转向:
- 构建青藏高原遥感数据库
- 开发盐湖产业遥感监测系统
- 建立新能源基地三维实景模型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