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经济学专业立足学校工科优势,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能源电力经济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上海市"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形成了以能源经济学为核心,覆盖电力市场分析、能源金融、碳经济管理等领域的课程体系。通过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培养既懂经济规律又掌握能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长三角地区能源经济领域形成显著优势。
在专业建设方面,经济学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能源产业变革。课程设置包含47门"双碳"相关课程,构建起总学分93.5分、1544学时的特色课程池,覆盖能源电力概论、能源计量学等前沿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在传统经济学课程基础上,创新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深化课程,并保持年均11%的课程更新率,确保教学内容与能源转型需求同步。
师资团队建设呈现"双师型"特征,现有教授13名、副教授34名组成的教学梯队,其中72.2%拥有博士学位。以刘平阔团队为代表的科研力量,在电-碳市场机制设计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其发表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论文系统构建了火电成本疏导模型。同时,马晓青教授领衔的能源金融研究团队,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余项,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该专业依托"一带一路"能源电力智库、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研究机构,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年均科研经费突破800万元。特别在碳排放权交易研究领域,开发了电力供应链模型和MATLAB数值模拟系统,为长三角电力市场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就业培养体系构建"三维导向"模式:行业对接方面,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设置证券投资分析、能源计量实训等实践课程;升学通道方面,通过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实现本硕贯通。数据显示,毕业生在电力能源行业就业率达63%,主要任职于碳资产管理、电力交易分析等新兴岗位,起薪水平较传统经济学专业高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