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工学领域的重点学科,近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领域展现出显著特色。该专业依托学校工科背景,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解决智能应用开发、机器人软件设计等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分析多份权威资料可以发现,其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模式及就业前景均体现出鲜明的应用导向特征。
从专业定位来看,该专业明确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根据2025年掌上高考数据显示,其课程设置覆盖程序设计基础、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技术等前沿领域,同时融入仿人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等实践性模块。这种“理论+实践”的课程结构,使得学生既能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基础能力,又能通过项目实训接触智能系统开发全流程。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校友会排名显示该专业位列全国第4,被评为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侧面印证了其教学质量的行业认可度。
课程体系的构建凸显多学科交叉特征。核心课程包括三个层次:
- 基础层: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夯实计算机科学根基;
- 智能技术层: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数学基础构建算法思维;
- 应用层: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工程实践。特别设置的大数据技术基础和智能开发基础课程,精准对接产业对数据分析与系统集成的需求。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显著,2020年建成校企合作汽车电子联合实验中心和复合材料成型专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接近工业场景的实训环境。
就业竞争力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数据处理、机器人软件开发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官方数据显示,就业领域覆盖85%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技术岗位,特别是服务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细分领域需求旺盛。学校通过东方嘉盛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从课程学习到产业应用的直通渠道。2020年数据显示,工学部指导学生获30项校外学科竞赛奖项,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招生培养维度,该专业呈现鲜明的应用型特征。2023年上海本科批招生要求物理必选,计划招收16人,学费标准为7000元/年。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智能系统开发与服务机器人两个方向,通过31模式实验中心管理(即3个实验中心+1个工厂)实现教学资源整合。研究生培养方面,截至2020年已建立136人导师团队,其中36人来自上海材料研究所等合作单位,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