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自2017年设立以来,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和学科资源,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工学学士学位为培养目标,学制四年,聚焦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尤其注重在酿酒、发酵食品等方向的特色发展。通过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和校企合作的多维协同,着力培养具备生物技术产业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展现出较强的专业竞争力。
课程体系与学科特色
专业课程设计围绕生物工程核心能力展开,构建了包含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核心课程的知识框架。特色课程如生物工厂设计、疫苗工程、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等,强化了产业应用导向。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例如《微生物学》设置16学时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占比达42.8%,通过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色谱分析室等平台,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反应工程等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设计的实践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教学团队由19名专职教师构成,其中博士占比68.4%,包含省级教坛新秀和校级优秀教师。团队依托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亳州市重点实验室,近五年取得11篇SCI论文、29项专利的科研成果,科研方向聚焦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等产业关键技术。教师将科研反哺教学,例如将白酒质量安全控制研究成果转化为《酿造酒工艺学》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对接行业前沿。
实践教学与产业对接
专业构建了"见习-实训-实习"三级实践体系:
- 课程见习:定期组织学生赴亳州优开生物医药科技等企业,实地学习中药提取、功能性食品开发等工艺流程
- 校内实训:利用价值2620万元的实验设备,开展液态发酵中试、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开发等模拟生产
- 企业实习:与古井集团、华佗国药等2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即能掌握生物过程参数检测等实用技能,2023级学生在专业见习中已能熟练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高端设备。
人才培养成效与发展前景
通过学科竞赛育人机制,学生近年获得3项国家级、22项省级奖项。就业方向涵盖生物医药(38%)、食品工程(29%)、环境监测(18%)等领域,部分毕业生进入安徽广盛堂中药饮片等企业从事技术研发。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专业在生物制药工艺优化、食品安全检测等方向持续发力,2025年新增的生物制药专业将进一步完善学科生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