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作为教育部2010年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材料开发与器件设计领域。该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整合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形成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通过科教协同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掌握能量转换与存储技术、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新能源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学科交叉融合与课程体系设计
该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材料、物理、化学、电子、器件的多学科交叉。课程设置覆盖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例如锂离子电池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等核心课程,强化学生对新能源材料制备与器件设计的系统性认知。实践环节通过机械工程训练、电子工程训练等模块,构建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知识链条。学生需完成包含材料性能测试、电池组装与测试等实验操作,掌握材料表征技术与器件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支撑
专业依托的科研平台与师资团队为其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 科研平台:包括教育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聚焦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纳米能源材料等前沿方向。
- 师资结构:专任教师15人中含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与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3位八桂学者主导科研团队。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16项,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生态。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专业通过“厚基础、重实践、多融合、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与工程设计训练熟悉产业流程;
- 综合能力提升:在生产实习中参与企业项目,掌握锂离子电池封装测试等实际技术;
- 科研创新孵化: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在纳米能源材料开发、电介质储能器件优化等方向开展研究。近年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中屡获国家级奖项,体现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就业前景与行业适配性
毕业生可进入能源、汽车、电子器件制造等领域,从事材料研发、工艺设计、产品管理等工作。专业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企业建立合作,例如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与光伏组件生产领域形成定向输送通道。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扩张,具备电化学系统设计与器件可靠性分析能力的毕业生成为行业紧缺人才,职业发展路径涵盖技术专家、项目经理等多元化方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