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依托新传媒与艺术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培养具备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将传统媒体技能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整合陕西广播电视台、喜马拉雅FM等优质资源,构建起覆盖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职业发展的全链条培养路径,为学生在融媒体时代的职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一、培养方向与学科架构
该专业围绕“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设置三大核心模块:
- 基础能力模块:通过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等课程强化语言表达基本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证书;
- 媒介融合模块:开设新媒体直播编导、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等课程,融入短视频制作、网络舆情分析等数字传播技能;
- 艺术素养模块:包含影视配音艺术、形体训练等课程,塑造符合全媒体传播需求的综合形象表现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专业课程采用“理论+项目制”教学模式,核心课程分为三个层级:
- 学科基础课:播音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建立专业认知框架;
- 专业技能课:即兴口语表达、节目策划与编导强化实战能力;
- 前沿拓展课:人工智能语音合成(2025年新增方向)、元宇宙场景主持等探索未来传播形态。
教学过程中引入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易新闻学院等行业专家共同指导。例如《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课程在直播间进行实景教学,通过定妆拍摄、镜头训练提升学生的镜头表现力。
三、实践教学与校企协同
实践体系包含四阶能力提升路径:
- 基础实验层:普通话测试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完成语音校准与基础节目制作;
- 项目实训层:参与二更影视学院的短视频创作、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的直播运营项目;
- 竞赛赋能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好创意设计大赛,2022年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
- 产业对接层:大三阶段进入白鹿原影视基地、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进行顶岗实习,部分优秀学生可直接签约合作企业。
四、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就业呈现“三高”特征:
- 行业适配度高:85%以上进入广播电视台、文化传媒公司、网络平台从事主持、记者、配音等工作;
- 岗位拓展性强:除传统媒体岗位外,近三年新增少儿口才培训师、直播电商主持人等新兴职业方向;
- 地域辐射面广:依托西安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优势,与西部电影制片厂、华商报等建立人才输送通道,同时通过清博大数据合作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媒体集群。
专业还开设“新型工匠精神”特训营,强化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助力学生从技能型人才向“大国软工匠”转型。2024届毕业生中,有12%选择攻读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院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