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立足数字时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兼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全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自2017年首次招生以来,依托学校深厚的新闻传播学科积淀,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就业方向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其培养方案强调创新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成长路径。
一、培养目标与学科定位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政策法规和计算机数字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具备信息采制、创意策划及运营管理等能力。培养方案明确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核心要求,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塑造。学科定位上,它属于文学门类,与新闻学专业共享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互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格局,并依托省级全媒体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强化专业建设。
二、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
专业课程分为理论模块与技术模块:
-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网络传播学、媒体伦理与法规、中外新闻史等,夯实学生的人文社科基础;
- 技术应用课程涵盖网页设计与网站运营、非线性编辑技术、SPSS软件应用等,提升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双轨制:
- 校内依托融媒体中心和全媒体实验教学平台开展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等模拟训练;
- 校外与电视台、报社及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ERP仿真实习”等实战项目。学生可通过“2+1+1数字出版协同育人项目”赴北京印刷学院交换学习,实现跨校资源互通。
三、就业方向与专业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呈现“行业广、层次多”的特点:
- 主流媒体机构:如电视台、报社的新媒体部门从事内容生产;
- 政府与企业:承担政务新媒体运营、品牌传播策划等工作;
- 互联网公司:专注于网络推广、用户体验设计等技术岗位。据校方统计,2017-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2020年后受疫情影响仍保持93%以上的高位。专业竞争力源于“产教融合”特色,例如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引入行业标准,学生曾获3D大赛全国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成果。
四、专业特色与发展优势
该专业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 学科交叉性:融合文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开设大数据与舆情分析、智能传播等前沿方向;
- 地域服务性:依托齐鲁文旅资源,定向培养文化旅游传播人才,课程设置中嵌入文旅产业案例;
- 平台支撑力:拥有近千万元投入的融媒体中心,并与香港、澳门高校合作打造大湾区传媒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其师资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33%,教师多次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保障了教学质量。
济宁学院通过持续优化“理论+技术+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标杆性学科。对于有志于从事数字传播领域工作的学生而言,这一专业既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根基,又开辟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