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于2023年设立的智慧海洋技术专业,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产物。该专业依托海洋科学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一流学科(A类)建设,聚焦海洋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核心领域,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掌握声学探测、海洋遥感、地质地球物理等技术的复合型工科人才。其目标是破解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海洋探测技术与海洋信息技术为双核驱动,重点培养具备海洋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课程体系围绕电子电路、传感器技术、智慧海洋信号处理等核心模块构建,要求学生掌握从海洋环境参数测量到大数据智能处理的完整技术链。毕业生需具备海洋装备研发、资源调查、遥感观测等实践能力,服务于海洋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
课程体系与核心技术
专业主干课程包含三大技术集群:
- 海洋声学技术:以水声学原理为基础,延伸至声呐技术、海洋声学仪器等应用方向;
- 遥感与地球物理:涵盖海洋遥感探测技术、海洋地球物理双语课程,强化空间信息处理能力;
- 智能数据处理:通过智慧海洋与信号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及海洋应用等课程,构建大数据分析能力。
特别注重海洋科学与电子信息工程的交叉融合,在海洋大数据挖掘、智能装备开发等领域形成特色培养路径。学生需完成海上综合科学试验基地的实习,操作海洋科考船等先进设备开展实地调查。
科研平台与产业协同
专业建设依托国家海洋设施养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大数据挖掘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与自然资源部等机构深度合作。在产学研融合方面,重点推进三大方向:
- 海洋智能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极地无人船、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系统等装备;
- 应急观测技术:开发基于TurMass通信芯片的水质监测系统,实现海洋环境实时预警;
- 数据智能应用:构建海洋信息可视化平台,应用于舟山海域的生态监测与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与创新培养
实践体系采用“海上+陆地”双轨模式:
- 海上实践:在揽月湖海上基地开展海水理化参数检测、海底地形测绘等综合训练;
- 陆地创新:通过蜂鸟E203 SoC平台开发海洋物联网设备,参与极地科考装备研制等项目。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海洋知识创新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南极科考任务。
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
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科研机构:如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从事海洋技术研发;
- 政府部门:在各级海洋局、海事局承担资源管理与环境监测工作;
- 高科技企业:进入南京信大气象科技、浙江中一检测研究院等企业,参与海洋仪器开发与数据服务。2024届毕业生中,超过30%进入厦门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海洋装备研发骨干。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