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立足气候学传统优势,构建了覆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学的三维培养体系。其前身可追溯至1960年成立的南京气象学院气候学系,历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遥感学院等发展阶段,2017年定名地理科学学院。专业群包含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3个本科方向,其中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为国家一流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江苏省一流专业。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3.91%,考研升学率约40%,形成"气象+地理"的独特竞争力。
学科定位与培养体系凸显交叉创新。专业群以"水土气生人"综合研究为特色,聚焦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气候风险与可持续发展、城市适应与区域规划三大方向。培养架构分为:
- 基础理论层:设置《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16门核心课程,累计学时达768小时
- 技术应用层:开发《气象GIS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特色课程,实验课占比35%
- 产业服务层: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共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南京真实性检验站,并与英国雷丁大学开展地理信息科学双学位项目其优势体现在:
- 全国首批设置3S集成与气象应用博士点
- 建设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
-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
课程体系架构实施"天地人"融合模式。理论教学分为:
- 地理科学基础模块:包含《地图学》《地统计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基础课程
- 空间技术方法模块:开设《GIS算法基础》《微波遥感》《数字地形分析》等技术课程
- 行业应用模块:开发《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气候灾害风险评估》等产教融合课程实践环节形成三阶递进:
- 虚拟仿真训练: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地理信息工程全流程
- 学科竞赛:年均斩获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等50+奖项
- 真实项目攻关:参与青藏高原二次科考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构建院士引领矩阵。现有专任教师73人中:
- 博士化率97%,含外籍院士1人、洪堡学者3人、玛丽居里学者2人
- 高级职称占比56%,组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研发的环境防护涂层技术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设施包括:
- 同步辐射光源实验站(年服务项目30+)
- 百级超净材料合成实验室(设备总值5000万元)
- AI智慧教学中心(集成知识图谱与虚拟仿真技术)
就业竞争力图谱锚定国家战略需求。2024届毕业生呈现:
- 科研院所:30%任职中科院地理所、中国气象局等机构
- 政府部门:20%进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
- 高新技术企业:35%入职华为、中电科等企业(起薪7500元/月)
- 国际深造:15%获剑桥大学、雷丁大学等全额奖学金数据显示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学生SCI论文发表率达85%,持有注册测绘师资格证者薪资溢价40%。
未来发展定位聚焦数字化转型。2025年将新增《AI地理建模》《区块链空间数据安全》等前沿课程,建设智能地理决策中心。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着力培育精通地理理论、掌握空间智能技术、深谙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持续保持在长三角地理人才竞争力指数前三的领先地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