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双高计划”A档核心专业与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以模块化教学体系与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该专业依托四川交通建设的地域特色,融入“两路精神”思政教育,形成了“基础+平台+核心+拓展”的课程重构逻辑。通过将岗位能力拆解为碎片化知识点,再整合为模块化课程,实现技术更新与职业能力的动态匹配,为川藏地区交通工程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其全国公路养护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更成为行业标杆,服务超过150家企业转型升级。
专业定位与教学体系创新
该专业以公路隧道全生命周期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设计、施工、检测、养护四大岗位群,搭建了“F+P+M+D”模块化课程体系:
- 基础类(F)与平台类(P)课程侧重通用能力培养,例如工程测量与建筑材料;
- 核心类(M)与拓展类(D)课程聚焦岗位迁移能力,如隧道智能建造与BIM技术应用。课程设计中引入真实工程项目案例,例如沿江高速智慧梁场建造标准转化为实训内容,实现教学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这种“知识点→学习模块→课程→课程模块”的递进式架构,使专业教学始终与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保持强关联。
师资力量与科研转化
专业教学团队汇聚了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教育领军人才、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等多元化师资,形成“名师引领+骨干支撑+企业导师协同”的梯队结构。团队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奖项3项,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49项奖项。科研转化方面,团队主导的钢管混凝土桥梁技术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五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等科技成果28项,并建有四川省长大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工程实验室等省级研究平台。
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
专业构建了“全真模拟+智能升级”的实训体系:
- 土木实训中心占地12000平方米,涵盖路基、桥涵、隧道等九大实训区,可完成从施工到检测的全流程实操;
- 智能建造实训中心复刻智慧梁场生产线,集成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预应力梁生产的智能化教学;
- “奋进号”盾构机等大型设备提供地下工程真实作业环境,支撑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训练。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与蜀道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课堂进工地、工程师上讲台”的双向互动模式,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95%以上。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专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与交通科普,完成机械化养护中心规划等技术服务20余项,依托川藏公路博物馆开展公众科普年均超万人次。作为职教国培示范基地,承担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输出模块化教学改革经验。在就业导向上,毕业生主要进入施工、检测、设计三类企业,初次就业率96%,岗位覆盖试验员、检测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层级,部分优秀人才参与川藏铁路、成都地铁等国家级工程。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