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承载着培养戏剧与影视创作人才的核心使命。该专业下设戏剧创作和电视剧创作两个方向,依托中戏深厚的戏剧教育传统与行业资源,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从历史悠久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到如今教育部直属的顶尖学府,中戏始终以"培养具备剧本创作能力和艺术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在业内具有标杆意义。
在课程体系层面,两个方向均围绕编剧能力展开系统训练。基础课程涵盖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概论等理论模块,同时设置写作、阅读与鉴赏等核心实践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呈现差异化特征:戏剧创作方向强化舞台剧剧本写作,开设表导演基础与戏剧工作室课程,通过角色扮演与舞台实践深化学生对戏剧本体的认知;电视剧创作方向则侧重影视编剧技巧,设置电视剧作品分析、DV实践课等特色课程,着重培养镜头叙事能力。
创作实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形成"观摩-创作-反馈"的闭环机制。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完成:
- 每学期至少观摩10部经典舞台剧与影视作品
- 参与校内剧本创排与影视短片拍摄
- 定期进行毕业联合创作实践
- 进入专业院团或影视公司实习特别是戏剧工作室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从剧本构思到舞台呈现的全流程创作,这种"做中学"模式有效缩短了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的鸿沟。
在能力培养维度,该专业强调三重素养的塑造。首先是文学素养,通过中国古代小说、外国文学等课程构建跨文化视野;其次是戏剧素养,借助戏曲概论、表演导演艺术基础等课程掌握舞台艺术规律;最后是影视素养,依托视听语言、影视写作等课程适应现代影视工业需求。这种复合型培养路径使学生既能创作符合剧场美学的剧本,也能驾驭影视剧的商业化叙事逻辑。
就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在文艺院团、影视公司、文化机构三大领域分布。戏剧创作方向毕业生多从事舞台剧编剧、戏剧评论等工作,参与过《天下第一楼》等经典剧目创作的何冀平便是杰出代表;电视剧创作方向毕业生则更多进入影视行业,在剧本策划、电视剧编剧等岗位发挥专业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随着流媒体平台崛起,约38%的毕业生选择参与网络剧与短视频内容创作,展现出专业培养的行业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