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域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5个硕士点,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通过融合高原生态、区域经济等方向,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
专业以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研究为核心方向,形成了三大特色领域:
- 高原生态与资源环境:依托祁连山、互助北山等野外实习基地,开展动植物适应机制研究
- 人文经济地理:聚焦民族地区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开设区域经济学等特色课程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配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实验室,强化空间数据分析能力
课程体系涵盖综合自然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主干课程,并设置地图与遥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前沿模块,实现理论教学与区域实践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与科研支撑
专业构建了“实验室+野外基地”双平台培养体系:
- 高原动植物资源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提供生态分析、GIS技术等实验条件
- 6个国家级实习基地包括:
- 青海祁连山动植物观测站
- 四川峨眉山—都江堰综合实习基地
- 青海钾肥厂资源开发实践点
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超1000万元,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12项,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丰富机会。
人才培养与就业前景
该专业实施“师范+应用”双轨培养,毕业生发展路径包括:
- 教育领域:中小学地理教师(师范类方向占比60%)
- 科研机构: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藏药资源开发等项目
- 政府部门:在国土规划、旅游管理等领域任职
数据显示,专业满意度评分位居全校前列,近五年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其中30%毕业生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等科研单位。通过日圆贷款项目投入1000万元升级实验设备,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