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作为特殊商品兼具工业原材料与金融资产双重属性,其会计处理需根据企业性质、持有目的及交易模式进行区分。贵金属交易涉及存货控制权转移、金融工具准则应用和增值税链条管理等核心问题,不同业务场景下的会计处理呈现显著差异。
非金融企业持有白银作为存货时,采购环节按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入账。若采用实际成本法,采购未付款时借:库存商品,贷:应付账款;销售时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并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对于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代购代销业务,需判断总额法与净额法适用性:若控制标的物并承担价格波动风险,应按总额确认收入;若仅代理交割,则按手续费净额确认。
当企业将白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初始确认需借:交易性金融资产,贷:银行存款。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调整,借/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借:交易性金融资产。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以短期交易为目的的持有模式,特别是存在活跃交易市场且价格波动频繁的场景。
针对白银租赁融资业务,会计处理需穿透合同形式判断业务实质:若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入时借:存货(暂估),贷:应付账款(暂估),归还时差额调整营业成本;若构成借款合同,销售租赁物时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当具备金融衍生品属性时,需同步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
特殊业务场景中,来料加工业务收到的白银不满足资产确认条件,仅作备查登记;而垫料加工业务虽转移实物,仍需保留存货科目核算,因其仍承担价格波动风险。涉及套期保值时,需按套期会计要求建立对冲关系,将贵金属价格波动风险与衍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匹配。
增值税处理贯穿白银交易全流程:采购取得专票时确认进项税额,销售时计提销项税额。实物交割环节需特别注意发票流与货物流匹配,租赁业务中租入白银销售时需全额开票,归还采购取得进项可抵扣。这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进销项台账,确保税务处理与会计确认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