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立足西北地区发展需求,以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为核心,形成了一套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现城市建设学院)的学科优势,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通过跨学科整合与校企合作,培养具备城乡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15年学院重组,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以城市设计为特色方向、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支撑的育人路径。
在专业定位上,该专业强调“微观层次”聚焦,将学科重心放在城市设计与区域空间规划领域。基于西北地区城乡发展特点,课程设置突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方向,如《区域分析与规划》《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等核心课程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本土议题。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例如利用校园空间资源开展交通系统组织、建筑布局等实践训练,强化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宽基础+精方向”的复合特征。主干课程包括:
- 城市规划原理与城市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 GIS空间分析等数字化工具课程
- 贯穿五年的规划设计工作室实践模块特别设置的美术基础课程体系,通过素描、色彩构成等训练提升空间表达能力,形成区别于传统工科院校的“艺工结合”特色。高年级阶段设置国土空间规划方向模块,对接国家规划体系改革需求。
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呈现双轨并行特征:
- 校内层面:利用校园作为“微型实验室”,开展功能分区、路网结构等仿真设计
- 校外层面:建立覆盖甲、乙、丙级设计院的实践基地网络,与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深度合作通过“真题真做”模式,学生参与老旧社区改造、乡村振兴规划等实际项目,近三年实践类课程占比达38%。特色培养计划包括选拔优秀生赴天津城建大学进行两年联合培养,并开设BIM技术、智慧城市等前沿课程模块。
该专业师资队伍具有多元学科背景,23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39%,涵盖建筑学、人文地理、生态学等领域。依托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平台,教师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独创的“三阶递进”实践体系(认知-模拟-实战)确保学生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管理的全流程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25%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
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专业建设持续优化数字化规划能力培养,新增无人机测绘、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模块。通过与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学科联盟,共享智慧城市实验室资源,推动传统规划设计向数字孪生技术转型。这种扎根西北、面向全国的培养模式,为西部地区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规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