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3年创办以来,依托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的地理优势,构建了以嵌入式系统技术和深度学习智能算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福建省首批1+X证书试点专业,该专业紧密对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产业链需求,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能从事智能终端系统开发、物联网架构设计等岗位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毕业生5年内可胜任物联网工程架构师等岗位,近年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构建了"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三层知识架构。感知层聚焦传感器与射频识别技术,开设《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网络层强化通信技术基础,设置《计算机网络》《物联网通信技术》等模块;应用层则通过《机器学习》《智能图像处理》等课程培养系统开发能力。特别设立场景需求分析/测试等特色课程,采用"智能终端+移动物联网络"双轮驱动模式,使学生掌握从硬件设计到平台集成的完整技术链条。
专业依托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物联网智能家居实训中心等30余个实验平台,形成"前厂后校"的实战场景。学生可通过以下流程完成能力进阶:1. 在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完成基础电路设计;2. 利用工业机器人实验实训室进行系统集成;3. 通过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参与企业真实项目;4. 最终在雷达智能传感器研发中心实现技术创新。这种"学-研-产"闭环培养模式,使80%以上学生参与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
师资团队由IET Fellow博导领衔,包含7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和80%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主持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探测激光雷达,承担纵向横向科技项目经费超500万元,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这些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深度学习框架实战》等课程的教学案例。特别设立的多维导师体系,由行业工程师指导项目开发,朋辈导师辅助学习规划,实现个性化培养路径。
专业与宁德时代、星网锐捷等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就业生态。毕业生既可从事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等传统岗位,也可在智慧城市、工业5.0等新兴领域担任系统架构师。数据显示,近年15%毕业生进入高质量就业通道,平均起薪高于同类专业20%,部分优秀学子入职百度、WPS等头部企业。这种培养成效得益于专业持续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将5G通信、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及时融入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