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作为广西最早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医学院校,其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形成了本硕贯通、医文融合的鲜明特色。自2019年招收社会工作硕士(MSW)以来,该校依托医学教育资源,聚焦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构建了覆盖理论教学、实务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完整培养链条。这一专业不仅以100%就业率和七成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高校、医院的亮眼数据赢得社会认可,更通过多元实践平台和科研创新成果,成为西南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专业定位与学科优势
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以健康社会工作为核心特色,形成“医学+社工”交叉学科模式。其学科建设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设立健康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三大方向,覆盖医疗场景中的患者支持、校园心理干预、社会治理创新等细分领域。这种定位既凸显医学院校资源优势,又回应了老龄化社会、医患关系等现实议题。通过省级科研平台和校级智库建设,该专业在医务社工服务、地贫儿童关怀等领域产出了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
培养体系与课程架构
该专业采用“理论+实务”双轮驱动的培养模式:
- 本科阶段(四年制法学学士)课程涵盖社会学基础、医学通识、心理干预三大模块,包括《医务社会工作》《医学社会学》《心理咨询与干预》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处理医疗场景社会问题的能力;
- 硕士阶段(三年制专业学位)设置临床社工服务、健康政策研究等高阶课程,参考书目如《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学概论》等,注重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能力培养;
- 实践教学体系依托30余家医院及社工机构基地,要求学生完成600小时以上的临床实习,涉及医患沟通、临终关怀、社区健康促进等场景。
师资力量与科研创新
专业师资呈现“双师型+跨学科”结构,现有硕士生导师21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14人,25%的教师具备社工师与心理咨询师双重资质。科研方面,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4部,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尤其在地贫儿童家庭支持、医务社工服务标准化等领域形成研究优势。其主导的“爱的地贫线”项目获中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构建了覆盖7个地市的地贫儿童四维支持网络。
社会服务与品牌影响
通过“第二课堂”实践品牌,该专业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 连续9年开展暑期“三下乡”,在乡村推行留守儿童心理干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 疫情防控期间组织百名学生参与社区核酸采样、物资配送,将危机应对纳入实务教学;
- 与南宁市5A级社会组织“阳光雨露”合作,开发医务社工岗位能力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
这种“在服务中育人”的模式,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需求评估、资源链接、项目管理等核心能力,近三年获全国医务社工技能大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5项,彰显“做中学”的教育成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