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财经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了独特的"金融+数理信息"交叉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和深度的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金融行业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以经济学为基础,融合信息学与工程学方法论,着重强化金融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管理技能。学制设置为四年制本科,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培养路径既包含金融市场理论框架的构建,又注重现代金融工具的实操训练。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值计算与金融仿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运用量化模型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这与传统金融学专业形成显著差异。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三大特征: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等核心课程,搭建完整的金融知识架构
- 数理工具模块:设置数值计算与金融仿真、应用随机过程等课程,强化量化分析能力
- 交叉创新模块:开设Python编程、金融科技等前沿课程,培养数字化金融思维这些课程通过金融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实现有机衔接,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闭环。
专业特色突出表现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实验教学方面,依托广西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构建包括股票交易、衍生品定价等模块的仿真实训体系。产教融合层面,与工农中建等37家金融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创新教育方面,通过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等平台,近四年斩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机制。
就业竞争力的塑造贯穿培养全过程。毕业生在广西金融行业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8%,主要流向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的产品研发部和风险管理岗。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量化建模能力和金融工具应用能力评价显著高于区内同类院校,这得益于专业设置的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等特色课程群。
该专业的持续创新体现在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双向驱动。作为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教师团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如将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纳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同时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职业资格,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认证的贯通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