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该校王牌专业,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应用型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五强。该专业自1985年开设以来,已形成"文旅策划-智慧管理-国际服务"三维培养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中文导游资格证通过率连续五年全省第一。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UNWTO-TedQual)获得者,专业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机制,以下从学科优势、培养架构、职业前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学科定位与培养特色
专业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导向,构建"传统旅游+智慧文旅"双核驱动的培养模式。依托安徽省旅游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双师课堂"教学改革,配备副教授13人、博士11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独创"三层次培养路径":基础理论课程(含旅游学概论等12门省级一流课程)-专业能力模块(含智慧旅游管理等18门核心课程)-产业实践体系(年均开展30项校企联合项目),2025届《排云型旅酒店运营模式》案例入选教育部改革创新案例库。
阶梯式课程体系
实施"四阶段能力递进"培养路径:
- 通识筑基阶段:
- 必修管理学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经济学等12门理论课程;
- 掌握SPSS数据分析与导游实务基础技能;
- 专业深化阶段:
- 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省级重点课程)、旅游目的地管理等18门核心课程;
- 完成文旅大数据分析等校企联合项目;
- 智慧转型阶段:
- 分模块研修旅游策划营销或智慧旅游管理;
- 参与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年均获国家级奖项15项;
- 产教融合阶段:
- 毕业设计需产出商业化方案,如2025届《RCEP框架下皖企出海策略》被3家外贸企业采用。
核心竞争力与培养优势
差异化优势体现在:
- 国际认证体系:连续两轮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与法国瓦岱勒学院开展4+0中法合作项目;
- 实践平台先进:建有智慧旅游实验室(设备总值800万元)、文旅大数据中心等9个实训平台;
- 政产学研协同:与安徽省文旅厅共建30个实习基地,实施"3+1"企业实训制;
- 升学通道多元:15%毕业生进入中山大学等攻读硕士,中法合作班学生海外深造率达40%。
职业发展双通道
毕业生呈现"传统文旅+智慧服务"双轨特征:
- 主赛道:
- 50%任职文旅企业,担任旅游策划师(起薪6-8k/月)或智慧景区运营专员;
- 30%进入政府部门,从事文旅规划与行业监管;
- 延伸赛道:
- 15%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为MTA与国际商务;
- 5%自主创业,典型案例包括2024届创立的民宿运营平台年营收突破500万元;
- 行业影响力:毕业生主导的长三角智慧旅游示范区项目获评省级科技创新工程。
发展挑战与改革方向
专业面临两大核心课题:
- 技术融合深度不足:需加强元宇宙旅游场景开发与AIGC文旅应用课程建设;
- 师资国际化短板:外籍教师占比不足10%,全英文课程覆盖率需提升至35%。
2026年改革重点聚焦:
- 新建数字文旅实验室,部署VR景区仿真系统;
- 深化"校-企-政"协同,与安徽省文旅集团共建《文旅元宇宙运营》新课;
- 开设《跨境旅游电商》,构建"传统服务-智能技术-国际标准"融合课程群。通过强化"智慧赋能-国际认证-产教协同"三维联动,持续巩固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领域的长三角领先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