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职业技术大学作为青海省排名第一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院校,依托其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构建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青海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面向现代文旅产业升级需求,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复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智慧旅游时代的数字化服务与管理人才。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与青藏铁路公司、青海交控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岗位对接"的闭环培养链条。
一、课程体系突出"文旅融合"与"数字转型"
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三大模块:
- 行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核心课程,重点强化学生对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认知能力。
- 数字化运营模块: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新媒体营销》《大数据技术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进行景区智慧管理、在线营销策划的能力。
- 实践技能模块:通过《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数字化运营》等课程,结合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强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操作与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特别设置《高原旅游安全与应急救援》特色课程,针对青海特殊地理环境开展专项训练。
二、培养模式创新"双轨并行"机制
学校实施"中高本贯通培养"体系:
- 中职衔接通道:面向旅游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等中职专业开设2年制专科班,通过学分互认实现课程衔接,2025年计划招收40名中职毕业生。
- 高职进阶路径:3年制专科注重岗位技能强化,学生在第三学年进入青藏文旅集团等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实习转化就业率达82%。优秀毕业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现代物流管理等本科专业深造。
三、实践教学构建"三维赋能"平台
- 校内实训平台:建有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模拟智慧景区管理系统、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等真实工作场景。
- 校企合作平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5G+智慧旅游实验室",开发藏文化AR导览、青海湖生态监测等数字化项目。
- 创新创业平台:设立"青藏风情旅游文创工坊",指导学生开展唐卡数字化展示、非遗手作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近三年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9项。
四、就业方向覆盖文旅全产业链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
- 传统旅游板块:景区讲解员(占就业总数35%)、旅行社计调(28%)、高星级酒店运营(22%)
- 新兴业态领域:旅游直播营销、智慧景区运维、文旅项目策划等岗位需求增长显著,2024届毕业生在携程西部运营中心等企业就业占比达15%
- 公共服务岗位: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向玉树、果洛等地区输送旅游扶贫专员,近三年累计服务基层56人次
五、2025年招生呈现"定制化培养"特点
本年度招生计划包含:
- 3年制普通班15人,学费4100元/学年
- 2年制中职衔接班40人,实行"1+1"分段培养:第一年在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藏语与民族文化,第二年返回校本部进行岗位技能强化
- 专项培养方向:设立"生态旅游"和"数字文旅"两个微专业,学生可选修《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设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特色课程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专业群协同发展"策略,与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专业共享教学资源,构建起覆盖"资源开发-服务供给-运营管理"的课程矩阵。凭借90%以上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区文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