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创办于2001年,经过20余年发展,已成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并支撑了学校生态学硕士点、资源环境专业硕士点及生态扶贫博士项目的建设。该专业以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及研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覆盖工程技术与生态管理,实践教学注重校企联动,就业方向涵盖环保机构、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岗位。其特色在于立足武陵山区生态环境需求,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曾评价其“培养特色鲜明,为湖南中西部输送了大量高水平人才”。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隶属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依托国家级科研实验室(如杜仲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课程设置强调多学科交叉,核心课程包括:
- 环境工程原理(污染物迁移转化理论)
- 污染控制工程(水、大气、固废治理技术)
- 环境规划与管理(政策法规与项目设计)
-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其中,“原本武陵”创新创业实践营被列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大湘西生态问诊”则是省级实践课程,强化了区域生态问题解决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现有教师30人,博士占比80%,副教授以上职称达75%,拥有芙蓉学者讲座教授、省级骨干教师等人才9人,双师型教师8人(含清洁生产、环评等资质)。近3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横向课题3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科研经费与成果直接反哺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近6000m²,配备总有机碳测定仪等大型设备120余台套,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
实践能力与升学就业
实践教学采用“认知见习—企业实习—技术应用”三阶段模式:
- 生态环境认知见习(武陵山区实地考察)
- 环境治理企业技术见习(如污水处理厂实操)
- 环境监测项目实战(环评报告编制与污染治理设计)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项目6项、竞赛奖项20余项,发表论文30篇,专利授权3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71%从事环境咨询、监测、科研等技术岗,18%进入环保局等政府部门,考研率18.7%(含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向)。学校通过“一对一帮扶”实现少数民族学生100%就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满意度超90%。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