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立足职业教育定位,聚焦小学美术教育领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开设于现代服务系,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新增为高职专科国控专业点,课程体系覆盖美术创作、教学技能、数字技术应用三大核心板块,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纲领,着力塑造兼具教学能力与艺术修养的现代教育工作者。课程体系包含三大模块:
- 美术基础课程:素描、水粉、水彩、速写、中国画基础等,夯实造型与创作能力
- 教育理论课程:美术教材教法、儿童绘画心理学,构建教学知识体系
- 创新实践课程:五谷画、泥塑、电脑艺术设计,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特别设置的中外美术史与平面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跨时空艺术视野,而手工制作和美术创作课程则通过项目化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课堂实训—写生创作—校企协同”的三维培养路径。专业每年组织赴山西左权县泽城村等写生基地开展采风活动,学生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完成从观察、速写到完整作品创作的完整训练。校内建有电钢琴实训室、幼儿画室、舞蹈室等12类艺术实训空间,配备总值超4800万元的教学设备,支撑数字绘画、环境设计等前沿技能训练。与红黄蓝幼儿园、七巧板幼儿园等建立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课程设计等实战机会。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面向三类岗位群:
- 基础教育领域:小学及幼儿园美术教师、美育课程开发
- 艺术服务行业:少儿美术培训机构教学主管、社区艺术指导
- 文化创意产业:平面设计、手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近三年数据显示,超65%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进入教育系统,另有20%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专业通过“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与榆林市30余家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人才输送通道,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该专业的创新发展体现在“技艺双修”培养理念与“校地协同”育人模式的结合。师资队伍中既包含具有小学美术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又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将陕北剪纸、农民画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评价采用“作品展评+教学试讲+企业考核”的多元考核体系,确保人才质量符合行业需求。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美术史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形成持续适应美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素养。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