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立足贵州山地特色,以服务区域文旅产业为定位,构建了以“3种思维、4种能力、4位一体”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通过课程创新、校企协同和实践育人等路径,致力于培养兼具管理思维、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近年获评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已成为贵州文旅产业的重要力量。
一、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山地特色与产业需求
该专业以管理思维、服务思维、创新思维为培养基础,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形成“344”培养框架。具体实施中:
- 课程体系创新:开发“山地旅游”“金州旅游英语”等特色课程,融入虚拟仿真技术、知识图谱等教学工具;
- 行业协同机制:邀请旅游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建立校企联合的“产—教—学—研”育人体系;
- 实践平台拓展:通过顶岗实习、企业调研等形式,缩短学生从校园到文旅岗位的适应周期,近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0%。
二、课程体系与实践路径:强化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山地户外运动虚拟仿真实验、模拟导游等实践类课程。为提升职业竞争力,实施“课证赛岗”四维联动:
- 课程教学:将导游资格证、研学旅行策划师等职业认证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 竞赛驱动:组织学生参与黔西南州“十佳优秀导游奖”等赛事,近五年累计获奖超20人次;
- 岗位对接:与酒店、景区、旅行社共建30余个实习基地,毕业生中约40%进入旅游企业核心岗位。
三、教学改革与成果: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该专业在教学资源整合与师资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 课程建设:5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2门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 科研成果转化:教师团队出版专著教材5部,教研项目获省级立项2项、校级立项23项;
- 社会服务能力:毕业生参与策划的“山地户外休闲运动”项目,已为黔西南州创造年均超千万元旅游收入。
四、未来发展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
学院计划进一步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规模化应用,开发基于贵州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的研学旅行课程。同时,加强智慧文旅相关技能培训,例如大数据分析在旅游市场预测中的应用,以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通过持续优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机制,为贵州建设“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