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的舞蹈表演(非师范)专业作为艺术类本科专业,依托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舞蹈表演领域的核心能力,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课程设置到实践平台,从师资力量到就业方向,其培养路径呈现出系统性、差异化和时代性特征。
课程体系以“古典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为核心,构建了涵盖舞蹈表演、编导、教学的全方位知识框架。专业课程包括剧目排练、舞蹈编导、西南少数民族民间舞等特色内容,强化学生对不同舞种的掌握能力。特别引入中国古典舞身韵等传统舞蹈训练模块,结合现代舞技巧,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课程结构。基础理论课程如舞蹈作品赏析则贯穿教学全程,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塑造,注重“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双重提升。通过舞台表演实践、艺术实践周等平台,学生可参与校内外演出及省级以上竞赛。例如,2024年侯熠、李萍博士指导的原创舞蹈作品《重塑》《揉着皱巴巴的蓝》等,将环保议题融入编创,展现专业的社会责任感。数据显示,近五年学生在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等赛事中累计获得一等奖超20项,印证了实践教学成效。
专业特色体现在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课程设置特别强调西南少数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利用四川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巴蜀文化基因的舞蹈语汇。例如,《夏布悠悠》等获奖作品以国家级非遗“内江夏布”为创作灵感,将传统纺织技艺转化为舞蹈叙事。这种“非遗+舞蹈”的创新模式,既强化了专业辨识度,也拓展了学生的创作视野。
就业导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覆盖表演、教育、编导三大领域。毕业生可进入专业文艺团体、文化馆站从事表演工作,或在中小学、培训机构担任舞蹈教师。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约15%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目标院校包括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部分学生进入北大培文学校、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职业发展路径清晰。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具备较强的剧目编排能力和舞台表现力,契合行业需求。
该专业的硬件设施与师资配置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保障。音乐学院拥有24623.52平方米教学场地,配备8间舞蹈教室、6间排练厅及专业音乐厅。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10%,包括侯熠、李萍等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导师。引入的雅马哈亚洲音乐奖学金、珠江钢琴奖学金等专项资助,近五年累计发放40余万元,惠及150余人次,有效激励学生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