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创办于2002年,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体系。该专业原名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年根据教育部调整更名为现名,截至2020年累计培养770名本科毕业生和239名专科毕业生,现有在校生157人。其培养目标聚焦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致力于为广电机构、传媒企业及事业单位输送具备采编、拍摄、策划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完备的硬件设施以及与行业的深度合作。
一、师资结构与教学创新
该专业师资队伍以10名专任教师为核心,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校内聘请汉江学者2人,校外联合汉中广播电视台及文学、管理学等学科教师20余人。教学成果显著:
- 教师团队在省级教学竞赛中屡获殊荣,如陕西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和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 《非线性编辑学》与《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两门课程获评2019年校级金课
- 通过校级《舆情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以“实验室+实习基地”双轨模式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实验室方面建成广电演播厅、数字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平台,总资产达220万元,覆盖拍摄、剪辑、特效全流程技术训练。实习方面与陕西广播电视台、汉中广播电视台等十余家单位建立合作,提供一线岗位实践机会。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
- 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和影视创作技术
- 参与真实项目运作,积累行业经验
- 通过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完成作品创作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教师团队在学术领域表现突出,近年间发表论文40篇(含核心期刊10篇、CSSCI收录5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及省部级课题多项,横向项目经费累计76万元。科研方向紧密对接行业需求,例如舆情分析、融媒体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地方媒体机构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优化。
四、课程设置与资源支撑
专业课程体系涵盖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技能两大模块,核心课程包括电视节目策划、摄像技术、新媒体运营等。教学资源方面:
- 人文学院资料室藏有2000余册专业书籍及16种期刊
- 共享学校图书馆5万余册文学类藏书和数字数据库
- 实验设备实现全天候开放,支持学生自主创作
通过上述多维度的培养路径,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广电机构从事记者、编导、主持等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承担宣传策划、新媒体运营等职能。其5000元/年的学费标准,结合高性价比的教学投入,为西北地区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