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会计实务领域的资深教师,刘忠在会计分录教学中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以近20年教学经验为基础,将复杂会计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尤其擅长通过“张三、李四”等生活化场景帮助学员理解抽象概念。其课程设计注重“强应试、抓核心”,通过梳理高频考点与实务操作逻辑,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建立系统的会计思维框架。这种教学模式在中级会计实务备考群体中广受认可,但学习效果与学员基础密切相关。
从教学实践看,刘忠的会计分录讲解体系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 原理溯源:强调借贷本质是经济业务的双向流动记录,通过经典案例还原原始凭证场景。例如讲解固定资产处置时: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固定资产
该分录通过"资产形态转换"的底层逻辑,帮助学员理解科目间的对应关系。 - 记忆强化:独创“大飞踹”督促法,针对易混淆科目设计对比表格,配合口诀式记忆。如收入确认的“五步法”转化为控制权转移→履约义务识别→交易价格分摊→收入确认时点→计量方法的递进式记忆链条。
- 实务衔接:将准则条文与企业真实账务处理结合,突出税会差异调整等重点内容。通过模拟企业全周期业务,训练学员从原始凭证到报表编制的完整流程。
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有会计基础的进阶学员。对于已掌握基础会计原理的学习者,刘忠的“快班”课程能快速打通知识堵点,其研发的《会计十大核心原理》免费课程更是成为众多考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入门工具。但对于零基础学员,课程节奏较快的特点可能导致理解断层,需要配合预习资料弥补基础概念缺失。
值得关注的是,刘忠独创的“三板斧”教学法在提升学习效率方面成效显著:
- 板书可视化:手写分录时同步标注科目勾稽关系,用箭头符号强化资金流向认知
- 错题归因:建立常见分录错误库,针对性地设计对比训练题
- 动态更新:根据新会计准则及时调整案例,如收入准则(ASC 606)的应用差异分析
在实务应用层面,他主张“分录即业务”的理念,要求学员反向推导经济业务场景。例如见到: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需立即关联销售合同签订、货物出库、发票开具等系列业务节点,这种训练显著提升学员的业财融合能力。
不过,选择刘忠课程需注意两个适配性:一是其东北方言授课风格可能影响部分学员的听觉理解;二是课程侧重考试导向,对于追求学术深度的学习者,需额外补充理论文献。建议备考学员结合斯尔教育提供的免费配套讲义,通过课前预习弥补节奏差异,同时利用微博、公众号等平台获取实时答疑,最大化学习收益。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