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自2011年设立以来,依托历史文化学院的教学资源和辽西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培养兼具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并强调创新创业能力与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塑造。其就业路径涵盖名校深造与文博单位就职,2023年数据显示,近半数毕业生进入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
专业培养体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课程架构覆盖三大领域: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等,构建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框架;
- 实务技能课程:如博物馆实务、文物保护与管理,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实操能力;
- 学科交叉课程:融入世界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研实践,拓展文化遗产保护视野。
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专业实习与实训环节,通过校内外联动强化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资源是专业的突出亮点。学院建有辽西走廊博物馆,内设历史文化、抗日义勇军、古塔文化三大主题展厅,并联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锦州市博物馆等12家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文物修复、展览策划、研学路线设计等实战项目,例如2022年学生剪纸作品入选全国艺术展,充分体现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新的结合。这种“馆校协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到职业场景的无缝衔接。
师资与科研平台支撑专业深度发展。学院拥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授占比达35%,博士生导师4人。科研方面依托教育部东北亚研究中心、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发表CSSCI论文40余篇。教师团队主导编撰《朝阳通史》等地方文化著作,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地方文旅发展智库支持,为学生参与区域文化研究提供高起点。
就业与升学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据统计,约60%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学位,其中山东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录取率显著;其余学生通过文博事业编考试进入博物馆、考古所等机构。专业还开设博物馆学硕士点,形成“本科-硕士”贯通培养体系,2023年首届硕士生招生即实现与地方文博单位联合培养,强化了职业竞争力。这种“学术+职业”双通道模式,使学生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具备持续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