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立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使命,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肇始于2003年古建筑工程技术专科方向,2016年升格为本科专业,现为校级特色专业,拥有河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科普基地及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涵盖古建筑修缮技术、清官式木作营造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通过以赛促学机制与产学研深度结合,已培养千余名毕业生投身古建保护事业,在京津冀地区形成显著影响力。
历史沿革与学科定位
- 学科建设:依托建筑工程学院平台,专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2012年建成校内古建筑实践教学基地,2016年获批本科专业,2021年升级为省级科普基地,形成本硕衔接培养体系。
- 专业特色:聚焦历史建筑修缮设计与传统技艺传承,设置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测绘等24门核心课程,其中《清官式木作营造技术》获批校级一流课程。
- 行业价值:针对全国古建保护人才匮乏现状,填补工程技术领域缺口,毕业生广泛参与故宫、颐和园等重大修缮项目,成为行业技术骨干。
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
实践教学体系以“场景化训练”为核心,构建三级能力培养路径:
- 基础认知:依托校内基地的70余套古建筑模型与200余件木作瓦石构件,完成斗拱组装、彩画临摹等基础实训。
- 田野调查:自2014年起,师生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完成清西陵建筑群等30余处古建测绘,建立BIM数字档案库。
- 技艺传承:通过古建筑油饰彩画贴金等非遗技艺工作坊,实现“技-艺-理”融合传承,相关成果亮相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博览会。
科研服务方面,近五年承担省部级课题12项,参与编制《古建筑修缮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研发的绿色修复材料获4项国家专利,技术服务覆盖京津冀50余个文保项目。
育人成效与社会服务
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三大路径实现:
- 竞赛赋能:学生在河北省高校制图大赛等赛事中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2024年结构设计竞赛团队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创新塔式结构模型获省级奖项。
- 文化传播:组建“建工筑红”志愿团队,开展古建筑展览馆讲解、传统营造技艺科普等活动,2023级学生宋雨瑶通过文旅项目志愿服务实现技艺活态传播。
- 社会服务:深度参与雄安新区文脉保护,为廊坊广安寺、胜芳古镇等提供修缮方案,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突破500万元。
发展愿景与行业贡献
面对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战略机遇,专业正推进三大升级:
- 技术迭代: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教学,建立古建筑病害智能诊断系统。
- 国际传播:开发双语课程模块,助力“中国营造技艺”走向世界。
- 产教融合:与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通过二十余年探索,该专业已形成“技艺传承-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良性生态,为守护中华建筑文脉培育兼具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