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为指引,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省级一流专业,自202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始终秉持“厚基础、强专业、宽领域、重应用”的育人理念。该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需求,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与产教协同的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兼具算法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适应智能时代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定位与发展历程
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支撑的新兴专业,其发展脉络清晰:2018年在软件工程下设大数据开发技术方向,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增人工智能及应用方向,最终于2022年独立建系。这种阶梯式发展路径既体现了对产业需求的敏锐洞察,也彰显了学校在计算机视觉、工业检测等领域的科研积淀。专业定位紧扣大湾区智能产业集群发展,聚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方向,目标是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输送掌握数据处理、模型构建与系统运维能力的实战型人才。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三大特色:
- 数学与计算科学基础强化:必修课涵盖工程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等核心课程,为复杂问题建模提供理论支撑
- 技术应用分层递进:设置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应用两大选修方向,前者侧重神经网络与图像识别开发,后者聚焦分布式计算框架与可视化技术
- 实践创新能力贯穿全程:采用“做中学”模式,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实践(32学时)、专业综合实训(64学时)等环节,将企业级项目引入课堂。例如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需完成外卖系统开发,涉及需求分析、模块开发与集成测试全流程。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专业现有17人专职教师团队,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8.8%,硕士生导师6人。教师研究方向覆盖生物信息学、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并与广东香山衡器集团等20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验室集群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包含三类功能空间:
- 教学型实验室: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等12间专业教室
- 科研型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
- 创新开放实验室:AI智慧教育产业研发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互联网+等赛事。
人才培养特色与成果
通过“乐博追梦人”计划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近三年学生在ACM程序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等赛事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80余项。典型成果包括:
- 智能广告机:集成人体检测与头部姿态估计算法
- 家装智能设计系统:实现户型图矢量化与灯光智能布置
- 工业检测平台:应用于PCB板缺陷识别,检测精度达99.2%这些项目依托广东省人工智能与行业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体现“项目驱动、真题真做”的培养特色。
毕业去向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工业智能化(35%)、智能金融(28%)、智慧医疗(20%)等领域,从事算法开发工程师(42%)、数据分析师(30%)等岗位。跟踪数据显示,毕业5年内的学生中有21%进入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另有15%赴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深造。这种就业结构充分验证了“4年校内培养+5年职场成长”的双周期培养目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