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该校工科教育的重要支柱,依托1988年创办的电子专业基础,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形成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2001年正式设立,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学院更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后,学科建设进入新阶段。其核心特色在于融合师范院校文理学科优势,构建"电磁场与微波+光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输送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专业设置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结合:
- 数理基础模块:强化电磁场理论、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基础学科
- 专业技术模块:涵盖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光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核心课程
- 实践创新模块:通过电子线路综合设计、FPGA应用技术等实验室课程,以及"3+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特别设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研究中心和类脑计算与智能芯片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科研环境。
专业建设依托七大省级平台形成独特优势:
- 广西类脑计算与智能芯片重点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究
- 广西示范性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构建完整培养体系
- 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4所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强化产业衔接。这些平台支撑着电路与系统(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集成电路设计等方向的前沿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特征,现有专任教师中:
- 教授14人(含广西教学名师1人)
- 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
- 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
- B类漓江学者4人主导光通信与智能检测方向研究。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
人才培养突出"以赛促学"理念,通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平台,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学院建立的1000平米省级创新创业基地,采用"校企双导师制"指导项目研发,典型案例包括:
- 高精度磨线机控制系统开发(经济效益超千万)
- 太阳能光伏转换技术产业化应用
- 光纤器件检测仪研发。这种"理论教学-竞赛锤炼-项目实战"的三阶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集成电路、光通信等领域展现强劲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