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立足国家智能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辽宁省教育大数据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为培养理念,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2023年成立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整合了三十余年计算机学科积淀,通过物理+化学选考科目要求严控生源质量,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系统思维能力和产业视角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凸显三大特色优势:
- 学科交叉融合: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辽宁省重点学科,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慧教育等方向形成特色,与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共建数智化产业学院。
- 课程结构立体化:
- 理论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哲学基础》《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
- 技术模块:设置《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方向
- 实践体系:通过校企共建的曙光数智化产业学院开展项目实训
- OBE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重构课程群,开设《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等跨学科课程,将商业逻辑融入技术教学。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教学团队汇聚辽宁省特聘教授、兴辽英才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形成"老中青"传帮带机制。专任教师中:
- 教授占比14.8%,副教授24.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率达65%
- 发表SCI/EI论文270余篇,部分成果应用于超幅宽喷墨印刷技术产业化科研平台构建"四实验室+两研究所"体系,重点实验室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开发出基于多注意力机制的生物医学事件抽取算法等创新成果。
人才培养特色
实施"三维赋能"培养策略:
- 竞赛驱动创新: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等顶级赛事,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185项,孵化出智能教育感知系统等项目。
- 校企协同育人:与华为、中软国际等共建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开发《Python编程基础》等实战课程,企业导师参与率达40%。
- 双创能力培养: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创意-开发-验证"全流程训练,毕业生在智能汽车生态服务、教育科技等领域就业率达92%。
该专业通过"教学研用"一体化培养路径,已建立起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将深化人工智能+教育特色方向建设,持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智能化转型输送高端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