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地质学科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地学+旅游”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立足河北省丰富的地貌资源,将传统旅游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地学知识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地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自2019年获批“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以来,其教学体系持续创新,逐步构建起从课堂到行业的完整培养链条。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采用“双模块”课程结构,既包含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等管理类核心课程,又融入普通地质学、地貌学等地学基础课程。特别设置的智慧旅游管理模块和旅游规划与策划模块,通过旅行社与OTA运营管理、地质公园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强化学生对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地质资源开发的理解。这种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边界,使学生在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技能的同时,能够解析旅游资源背后的地学成因。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立体化特征,包含三类递进式环节:
- 课堂模拟与实验室操作:利用校内实验室进行数字化运营模拟
- 基地实习:依托秦皇岛柳江盆地等地质遗迹实习基地开展地质旅游实习
- 企业项目实战:通过与石家庄旅投集团等16家单位合作,参与真实的旅游资源普查和景区规划项目这种“理论—观察—应用”的三维训练,使学生在空间信息技术实训中掌握GIS制图技术,在博物馆解说实务中提升资源阐释能力,最终达到“厚基础、强技能”的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方向设置体现差异化发展策略。在传统企业管理方向培养酒店、旅行社管理人才的基础上,2017年增设的地学旅游方向专门针对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特殊业态,开设地质公园管理、旅游地学制图技术等特色课程。2021年更衍生出独立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聚焦地质遗迹开发保护和旅游地学数据处理,形成与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学士)的互补格局。这种细分方向既响应了行业对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学校“资源环境+”的办学理念。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流向三类领域:
- 旅游规划与运营:在旅游规划院所、在线旅游服务企业从事智慧旅游系统开发
- 地质资源开发:进入地质公园管理局、景区管委会负责地质遗迹保护利用
- 科研与教育:通过考研进入旅游地学或资源管理方向深造近五年数据显示,学生在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等赛事中获奖率达35%,参与省级以上旅游资源普查项目的比例超60%,反映出较强的实践竞争力。
这种学科融合模式的成功,源于学校对产教融合的深度践行。通过建立包括湖北省地质局在内的校企合作平台,专业课程每年更新率达20%,确保教学内容与旅游地学前沿技术同步。教师团队中具有地学实践经验的博士占比达60%,这种“双师型”师资结构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使河北地质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同类院校中形成鲜明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