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航海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以“航海+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依托学校在航海领域的特色资源,构建了涵盖邮轮游艇管理、休闲潜水、国际旅游服务等方向的课程体系。该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专业特色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培养目标:聚焦复合型与国际化
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总纲,着重培养学生在邮轮游艇管理、休闲潜水技术、旅游策划等领域的综合能力。通过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双重训练,学生不仅掌握旅游经济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等基础学科,还需具备水上运动技术(如帆船、潜水)等特色技能。此外,国际化视野被列为培养重点,学生需熟悉国际旅游市场规则,适应跨境旅游服务需求。
二、课程体系:航海特色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
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与特色实践两大模块:
-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等,夯实管理学科基础;
- 航海特色课程:如游艇俱乐部管理、邮轮产品运营实务、休闲潜水概论,强化行业专属技能;
- 语言与跨文化课程:邮轮英语、旅游商务英语等提升国际沟通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与广州塔、文华东方酒店等企业合作,通过实习实训增强学生操作能力。
三、就业方向:多元化路径与高适配性
毕业生可选择的职业路径呈现“三高”特征:
- 行业适配性高:国际邮轮公司、游艇会、旅游地产公司等企业从事运营管理与策划;
- 领域覆盖性广:涵盖旅游交通、会展策划、水域景区开发及政府部门管理;
- 深造潜力大:部分学生选择攻读管理学硕士或进入旅游教育、科研领域。
四、专业特色:产教融合与科研创新并重
- 校企协同育人:与中国大酒店、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等建立实践基地,提供真实行业场景训练;
- 学科交叉优势:依托学校航海技术背景,开设航海气象学、水上运动技术等特色课程,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学术研究支撑:教师团队在Tourism Management(JCR一区期刊)发表论文,聚焦城市旅游亲环境行为等前沿课题,研究成果反哺教学。
五、师资力量:高学历与行业经验兼备
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博士生导师与硕士生导师占比30%,90%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例如,覃群博士(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在可持续旅游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课程注入新视角。教师团队多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奖等荣誉,并参与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智库建设。
从培养模式到就业出口,广州航海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整合航海资源、强化实践教学、推动科研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其课程设计紧贴行业发展趋势,师资力量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洞察力,为学生在全球化旅游市场中抢占先机提供了坚实基础。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