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南省重点职业院校,近年来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发展活力。该专业通过“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将行业需求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具备三维建模、交互设计、虚拟仿真开发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特色在于依托电力行业背景,构建覆盖电力全产业链的虚拟仿真资源库,同时与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教学做评研一体化”的教学生态。这一路径既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中“三高三难”痛点,又为区域经济转型与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在专业建设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隶属计算机类,学制三年,学费为9800元/年,授予电子与信息大类学位。课程体系涵盖《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设计》《传感技术》等核心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对VR设备研发、场景设计、网络传输技术的实操能力。2023年该专业在河南的招生计划为理科和文科各20人,显示出稳定的培养规模。通过引入“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例如使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电力设备操作,学生可在低风险环境中掌握高压试验、故障排查等高难度技能。
校企合作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院与郑州三立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例如,学生参与游戏PV宣发案例的全流程开发,从需求分析到技术实现均与企业标准接轨。合作形式包括:
- 企业技术顾问定期开展专题讲座
- 学生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岗位实践
- 校企联合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还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与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同步更新。
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场景驱动”与“文化赋能”。学院组织学生赴河南博物院、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场所开展专业考察,采集古代器物纹样、现代建筑风格等素材用于虚拟场景构建。例如:
- 利用博物院青铜器三维扫描数据开发VR文物展示系统
- 基于电影小镇建筑风格设计虚拟文旅导览方案这种实践既强化了学生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又拓展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智慧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面对“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该专业正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院构建了覆盖电力生产、输配、运维全流程的仿真教学平台,解决传统实训中设备高投入、操作高风险等问题。数据显示,基地已服务超过5000人次的企业员工培训,并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技术合作项目。这种“教培一体”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虚拟现实应用设备研发、平面设计等岗位,又可参与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系统仿真等前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