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国家“新工科”战略需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构建了“智能理论+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该专业2017年随智能工程学院迁入深圳校区,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年QS计算机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0位。聚焦人工智能算法、智能系统开发与先进制造技术三大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工程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下从学科建设、培养架构、科研创新、国际协作及职业发展五大维度展开分析。
学科实力与平台资源
学科建设呈现三大核心优势:
- 评估体系领先: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支撑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建有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平台
- 师资配置卓越:专任教师67人中含教授7人、副教授25人,国家杰青、海外优青等高端人才占比38%,形成“计算机+控制+电子”多学科交叉团队
- 校企协同强劲:与华为、大疆共建7个实习基地,李群自动化等企业年均提供120+工程实践岗位
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实施“基础-核心-前沿”三阶课程架构:
- 理论基础层:必修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动控制理论等16门核心课程,数学与编程课程占比42%,强化算法设计与系统建模能力
- 工程实践层:
- 开设智能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导航与控制等23门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占比26.4%
- 首创“一生一题”培养模式,本科生深度参与天琴计划、智慧医疗系统开发等重大项目
- 交叉创新层:
- 设立鸿蒙系统开发、车路协同技术等微专业模块,开发VR/AR实训平台
- 强基计划实施本博贯通培养,50%学生大二进入科研团队
科研转化与技术创新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创新链:
- 核心技术突破:
- 开发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7.8%,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研制自主导航无人机集群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应急救援
- 产业转化成果:
-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深圳福田区落地,通行效率提升35%
- 工业缺陷检测算法服务华为生产线,年节约成本8000万元
国际化培养路径
全球协作形成三大特色:
- 联合学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学分互认,全英文课程占比30%
- 科研网络:参与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开源项目,年均发表顶会论文25篇
- 全球竞赛:学生团队蝉联国际自主机器人大赛冠军,近五年获IEEE竞赛奖项47项
就业竞争力与行业影响
近五年数据显示:
- 整体就业率95%,深造率50%(含32%保研率),进入QS前50院校占比52%
- 职业分布聚焦四大领域:
- 智能研发:38%毕业生任职华为、腾讯,主导自动驾驶算法开发
- 高端制造:28%进入大疆、广汽研究院,承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 科研教育:22%入职中科院自动化所、中山大学
- 新兴领域:12%跨界智慧医疗、低空经济行业
- 薪资水平:掌握深度学习框架与ROS系统开发者,起薪中位数20万元/年,五年薪资涨幅达150%
该专业为兼具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子提供顶尖发展平台,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浪潮中持续引领技术革新。选择此专业不仅意味着掌握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硬核技能,更将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成为智能时代的技术领军者。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