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足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交叉领域,形成了以植物、动物、生物制品、生物质能四大方向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依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雄厚的科研实力与教学资源,该专业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方向"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二可自主选择细分领域。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国家"双碳"战略与生物经济产业需求,近三年毕业生深造率达30%,部分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顶尖科研机构。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强化+方向深化"的模块化设计。基础课程覆盖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生命科学核心领域,方向课程则聚焦前沿应用:
- 植物方向开设植物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强化作物遗传改良技术
- 生物质能方向设置生物发酵工程与热化学转换技术课程
- 生物制品方向侧重免疫学、生物分离工程等制药技术训练
- 动物方向涵盖动物胚胎工程与检验检疫技术模块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在《Food & Function》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特别在绵羊泌乳生物学领域,郝志云团队发现miRNA-432调控乳脂合成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校企合作网络覆盖莫高葡萄酒业、黄河啤酒等20余家龙头企业,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
人才培养突出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综合实训-创新项目)提升专业技能。生物质能方向学生参与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项目,掌握沼气工程设计与生物柴油制备技术;生物制品方向设置GMP模拟车间,开展疫苗制备全流程实训。毕业生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能源开发、基因编辑育种等领域表现突出,2024届生物制药方向毕业生张某某团队开发的植物源抗菌肽制剂已实现技术转让。
该专业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开展"1+2+1"联合培养,学生可获双学位。师资队伍中86%拥有博士学位,包括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陇原青年英才2人。在学科交叉方面,生物信息学课程引入Python编程与机器学习算法,培养学生处理基因组大数据能力。随着《"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实施,专业新增合成生物学选修模块,前瞻布局生物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