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2000年获批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这个植根于中国师范教育沃土的学术殿堂,始终秉持"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构建起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培养体系。经过七十余载的创新发展,现已形成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链条,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布局与科研平台建设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构建起"文科振兴繁荣、理科提升突破、工科培育成长"的学科格局。设有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除军事学、医学外的11大学科门类。特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依托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完整科研链条。
创新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
研究生培养实行分类指导机制:硕士研究生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博士研究生以科研创新为主导。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包括教育博士在内的23个专业学位类别培养体系。采用"U-G-S"协同育人模式,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质量监控体系涵盖课程建设标准化、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学术成果量化考核等关键环节,确保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师资队伍与科研实力
学校拥有博士生导师448人、硕士生导师776人的精英团队,其中包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近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在材料科学、统计学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人文社科领域斩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6项,特别是在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人才培养与社会贡献
在校研究生规模突破1600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占比超过85%。构建起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的培养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涵盖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22个类别。毕业生中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基础教育专家等杰出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东师现象"。通过"优师工程"为东北地区输送大批教育骨干,教师教育成果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际化发展战略
研究生院与30多个国家的27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有6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4所孔子学院。实施"双导师制"国际联合培养,与罗格斯大学等海外名校共建纽瓦克学院。每年选派逾500名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比较教育、全球史研究等领域形成国际化培养特色。
在新时代背景下,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通过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生态布局、强化科研创新引领,着力培养具有"四实品格"(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高层次人才。这种将传统师范优势与现代研究型大学特质相融合的发展路径,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范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