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作为中国南方首个开设马来语专业的高校,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形成覆盖语言技能、文化研究与跨学科实践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2+0.5+1.5"教学模式与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出近90名在校生及150余名毕业生,就业领域涵盖外交、经贸、教育等多领域。其课程设置不仅包含基础马来语、马来语视听说等核心语言课程,还融入马来西亚文学史、汉马时政翻译等文化模块,致力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通过三层次架构夯实学生能力:
- 语言技能模块:包括马来语口语、写作、语法等课程,强化听、说、读、写基础;
- 文化认知模块:开设马来西亚历史与文化、东盟国家国情等课程,构建区域知识框架;
- 实践应用模块: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翻译实践、马来传统舞蹈展演等活动,将语言能力转化为服务中外交流的实际技能。这种"语言+文化+实践"的立体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马来语演讲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近年更斩获马来西亚国际诗歌朗诵大赛中国组冠军。
国际合作是该专业的显著特色。所有学生在大三上学期赴马来亚大学或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留学,同时与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建立常态化合作,定期邀请马方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在校期间,学生深度参与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两国双园项目分享会等国家级外事活动,完成同声传译、外事接待等实战任务。这种"留学+实践"双轨机制,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跨境商务、国际组织等工作场景。
就业数据显示,该专业年均就业率超95%,毕业生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
- 涉外领域:包括防城港市公安局外事岗、深圳比蓝翻译公司等;
- 教育科研:如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云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硕士生;
- 新兴行业:涵盖腾讯云智服、字节跳动等科技企业的跨境业务部门;
- 自主创业:部分毕业生创立跨文化传播工作室或美学品牌。这种就业格局得益于专业设置的"外语+"特性,例如将马来语与法律、新闻传播等学科交叉培养,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在学术研究方面,专业团队已完成《论语》《老子》等中华经典马来语译著6部,其中4部入选"马中50年50部文学典藏"。教师通过在国际期刊发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中马关系》等论文,以及在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解读中国政策,构建起双向文化传播通道。这种"以译促研、以研助教"的循环模式,使该专业在国内马来语教育领域保持译著数量与质量双领先地位。
该专业如何通过特色培养回应"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其师资团队由4名具有马来西亚留学背景的教师构成,其中50%为在读博士,形成"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发展路径。通过组织学生翻译《中华传统美德壹百句》等文化典籍,并赠予马来西亚政要,专业成功打造"语言+文化"国际品牌。这种将语言教学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培养思路,使毕业生成为促进中马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