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贸易数字化趋势,依托学校70余年海事教育积淀,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评价机制与多元教学方法,致力于为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及智慧海关建设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课程体系融合国际通关实务与数字化技术,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培养路径,成为江苏省内特色鲜明的外向型专业。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立足国际航运产业链需求,聚焦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跨境合规管理等核心岗位,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系统学习国际贸易规则、海关法律法规、国际物流单证处理等知识,学生需掌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操作、商品归类与税费筹划等核心技能。培养方案强调“产教融合、创新驱动”,鼓励学生参与真实外贸项目与创业案例,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其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设置以“实务导向、能力递进”为原则,构建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夯实学生经济分析与管理决策能力;
- 核心技能模块:涵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关检实务、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重点强化通关单证处理与跨境物流操作能力;
- 数字化拓展模块:引入跨境电商实训、国际货运代理仿真系统,培养智慧海关与数字贸易场景下的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局限,采用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与在线学习平台融合的混合式教学。例如,学生需在“水运在线综合实训中心”完成EDI平台操作、运费结算等模拟任务,并通过校企共建的南京中远海运物流基地等30余个实训平台开展顶岗实习。
三、实践条件与产教融合
专业构建“校内虚拟仿真+校外实战基地”的双轨实践体系:
- 校内资源:依托国家级航海技术实训基地,配备国内最完整的船舶管理、单证管理、EDI平台等实训系统,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 校外合作:与江苏远洋、SGS检测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学岗对接的工学交替培养。例如,学生可参与南京港(集团)的泊位策划、航运调度等真实项目,掌握港口理货与危险品管理等实操技能。
政行企校协同的全过程评价机制贯穿培养周期,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考核,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动态匹配。2023年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8%,企业满意度超92%。
四、就业前景与升学通道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港口企业、国际货代公司、跨境物流企业,初期可胜任报关员、报检员、关务师等岗位,3-5年后可晋升为航运主管、注册安全工程师或高级经纪人。专业与江苏开元、苏宁电器等企业建立定向输送通道,2024年数据显示,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薪资水平高于省内同类专业均值15%。
升学方面,学生可通过专转本、专升本等途径对接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国际海事组织(IMO)相关研究机构深造。此外,专业开设日语、英语双语课程,为学生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项目提供语言支撑。
五、创新培养与社会服务
专业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红色基因铸魂、绿色军营淬炼、蓝色使命引领”的育人模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职业责任感。在“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中,学生团队多次斩获省级奖项,并依托学校众创空间孵化跨境合规咨询、AEO认证服务等创业项目。2024年,由专业教师指导的长江航道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估系统研发项目,被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列为重点推广成果。
该专业通过持续优化“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链,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关务与外贸服务领域的人才储备库,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