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学院历史学专业作为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自1984年创办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深厚的师范教育底蕴和不断创新的教学体系,该专业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构建了涵盖历史学理论、实践技能与教育素养的多维课程体系。其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紧密的地方服务导向,使其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历史沿革与学科定位
保定学院历史学专业前身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1984年创立初期以专科教育为主,2008年升格为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该专业已形成以中国史、世界史为核心,融合文物鉴定与修复、地方文化研究等方向的学科体系。作为学校首批开设的本科专业之一,其定位始终聚焦基础教育与地方文化服务,培养出包括西部支教群体成员在内的大批优秀毕业生。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该专业课程设置兼顾学科深度与实践广度,主干课程包括:
-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当代史等通史类课程
- 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文献学、中国考古学概论等研究方法课程
- 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学论等师范技能课程
教学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 知行合一:通过文物修复实训室、衙署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考古勘探、古籍修复等实操项目
- 五育融合:推行第二课堂、专业考察与学术讲座,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节点培养:采用“合-分-合”三段式培养模式,前两年夯实通识基础,第三年分方向强化专业特长,第四年综合提升职业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专业现有教师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37%,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达85%,形成以魏隽如(区域历史地理专家)、张莉萍(文物与博物馆学院院长)等为代表的学术梯队。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6项,出版27部学术著作,发表180余篇核心论文,其中3部教材被列为全国师专通用教材。依托衙署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教师深度参与《保定通史》编纂、雄安新区文化研究等地方项目,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就业方向与社会服务
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基础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岗位,占就业主体
- 文博机构:博物馆研究员、文物保护修复师等职位
- 行政管理:文化部门、地方志编纂等公共事务岗位
专业通过帮扶阜平史家寨小学、共建乡村振兴项目等社会服务,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时设置专业英语、世界文化遗产等课程,为毕业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参与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奠定基础。
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该专业近年着力推进三大改革:
- 教学结构转型: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目标观,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
- 地方资源整合:开发河北地方史、保定通史等特色课程,建立水润雄安文化网站等数字化平台
- 跨学科融合:在文物与博物馆学方向引入艺术设计、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内容,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这种以师范教育为根基、文化传承为特色、服务地方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保定学院历史学专业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中持续保持竞争力,为区域社会发展输送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