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基金会计处理涉及政府补助、专项拨款及捐赠资金等特殊经济业务,其核心在于区分资金性质并匹配对应的会计科目。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及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基金类业务需通过递延收益、专用基金等科目实现权责发生制的核算。例如,政府拨付的医疗设备购置补助需分期确认收益,而社会捐赠的物资则需按公允价值入账。以下从基金类型、使用场景及核算要点展开说明。
政府补助类基金的会计处理需区分与资产相关或与收益相关。当医院收到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拨款时,初始入账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
在资产使用期间,按直线法分摊收益,每期分录为:
借:递延收益
贷:其他收入/营业外收入。例如,某医院获得500万元用于建设实验室,按10年分摊,则每年确认50万元收入。而对于与收益相关的补助(如疫情应急资金),收到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捐赠基金及物资的核算需注意两点:一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二是区分限制性用途。接收现金捐赠时:
借:银行存款
贷:捐赠收入
若捐赠协议限定资金用于特定项目(如贫困患者救助),则需通过专用基金科目核算。实物捐赠如医疗设备,按市场价入账:
借:固定资产
贷:捐赠收入。例如,某企业捐赠价值200万元的CT机,需同时增加资产和收入科目。
专用基金的使用需遵循专款专用原则。以科研基金为例,收到专项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科教项目收入
发生相关支出(如试剂采购)则通过科教项目支出科目核销:
借:科教项目支出
贷:银行存款。此外,医院计提的医疗风险基金需按月从医疗收入中提取,分录为:
借:医疗业务成本
贷:专用基金——医疗风险基金。
在实务操作中需注意三点:一是资金性质判定,例如区分财政补助与事业收入;二是分摊方法选择,政府补助通常采用直线法,特殊情况下可按工作量法;三是披露要求,需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基金来源、用途及余额变动。对于混合用途资金,建议通过辅助核算实现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