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的科学教育(师范)专业立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以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现代教育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资源,整合物理、生物、地理等多学科优势,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通过自然科学核心课程与教育技能训练的结合,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能形成系统的教学能力,为成为中小学科学教师或科普工作者奠定基础。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注重自然科学基础与教育理论的深度融合。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学等学科课程,以及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教育类课程。例如,《科学课程与教学论》通过分析国内外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的底层逻辑;《科学教育哲学》则引导学生从辩证视角反思科学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提升专业思辨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既强化了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又培养了其教学设计和教育研究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的关键支撑。学生需完成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等实践模块,累计超过20学分。具体流程包括:
- 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课程掌握基础操作;
- 微格教学模拟:在《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开展教学设计与模拟授课;
- 教育机构实习:在小学或初中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践,参与课程开发与课堂管理;
- 创新项目参与:鼓励学生加入“挑战杯”等竞赛,近年有团队获得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这种阶梯式培养路径有效衔接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强化了学生的课堂实施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专业特色体现在跨学科整合与师范能力强化两方面。教学团队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多领域教师组成,例如生命科学学院的黄承才教授负责生物方向课程开发,数理信息学院的俞立先教授主导物理教学研究。实验室资源覆盖化学合成与分析测试实验中心、生态学实验平台等省级平台,支持学生开展跨学科实验项目。此外,专业设置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科技活动指导等拓展课程,并与成都实验小学等机构建立协同育人基地,确保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紧密对接。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近五年数据显示,约80%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科学课程教师,10%考取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其余分布在科普机构、教育科技企业等领域。典型案例包括2023届毕业生赵玉萍,通过参与“林荫公益网班”项目积累教学经验,最终保送至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专业还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和公招考试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近年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2%,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该专业持续优化培养方案,2025年新版方案将人工智能教育技术、STEM课程开发纳入选修模块,并增加乡村科学教育实践必修环节。这种与时俱进的调整既响应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也强化了服务基层教育的使命担当,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科学教育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