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作为该校历史最悠久的师范教育专业之一,自1982年招收专科生以来,已形成深厚的学科积淀与鲜明的育人特色。该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依托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在42年办学历程中,不仅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更通过全覆盖式本科生导师制和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以下将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创新等维度剖析其育人机制。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紧扣"一践行三学会"理念(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通过四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科知识与师德培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专业训练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特别设立的教师技能提升班引入中学名师授课,采用"理论授课+微格实训+赛事锤炼"的三阶培养路径:
- 系统学习教学设计原理与课堂管理策略
- 通过模拟授课录像进行教学行为诊断
- 组织学生参与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近三年斩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奖项54项,其中一等奖占比达24%。
课程体系构建凸显"三位一体"特征。专业核心课程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理论模块,同时设置地方红色文化调查与研究等实践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将惠州本土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通过井冈山实践研修、东江纵队纪念馆现场教学等方式,构建起"理论-体验-反思"的学习闭环。在学科交叉方面,融合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师资优势,开设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拓展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
实践创新体系呈现"双轨驱动"特点。校内通过明德读书社、红色文化研修团等第二课堂,开展经典文献研读与学术沙龙;校外依托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立覆盖32所中小学的实习网络。数据显示,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5%,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其中40余人考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公务员考试入围率居全校前列。这种成效得益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中45%具备基础教育一线经验,7名行业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该专业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的育人经验,特别是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等项目,学生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化专业认知,这种"文化浸润式"思政教育模式,使专业建设既扎根地方又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