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于2023年正式开设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该专业以教育学学士学位为培养出口,聚焦体医融合特色,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中医药院校中的体育类专业,其课程体系创新性地融入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理论,形成独特的教学优势。目前该专业在校生规模已超过500人,依托体育健康学院的师资与设施资源,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方向上,该专业强调三大核心能力:一是项目指导与服务能力,重点培养户外运动、网球、羽毛球等专项技能;二是策划与组织能力,通过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等课程提升管理素养;三是体医结合实践能力,开设传统保健体育、运动损伤与防护等特色课程,将中医理论与运动健康深度融合。例如,学生需掌握野外生存与户外救护技能,同时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形成跨学科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学科交叉+实践导向”。主干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体育旅游概论、营地教育等应用型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其专项教学训练模块设立六大方向:
- 户外运动
- 网球
- 羽毛球
- 健美健身
- 足球
- 智力运动这种细分领域设计使学生能根据兴趣深化专项技能。同时,儿童体适能、高尔夫等新兴课程的设置,增强了就业市场适应力。
教学资源方面,学院拥有:
- 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
- 国家级裁判员3人、运动处方师2人
- 占地3.5万平方米的实训场地,含攀岩道、综合体育馆及41块篮排球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外双平台推进:校内依托体质测试中心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开展实训;校外与医疗机构、健身中心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参与校园足球锦标赛等赛事策划。这种“学训赛一体化”模式使毕业生在运动康复机构、体育旅游企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从专业建设来看,该校成立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幸兴教授领衔,成员涵盖专任教师与学生代表,通过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确保教学与行业需求接轨。就业方向覆盖儿童体适能指导、户外运动安全保障、健康管理咨询等新兴领域,尤其契合“健康中国”战略下对体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数据显示,该校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已达884人,就业质量反馈为休闲体育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