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办学历史最早的景观学科之一,构建起"技艺并重、格物求善"三维培养体系。该专业肇始于1986年,2024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双A类学科支撑,形成覆盖景观规划设计、生态修复、数字景观技术等前沿方向的完整培养链条。2024年QS世界大学建筑学科排名全球前50,近三年毕业生深造率75%,在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中斩获金奖,成为长三角地区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
学科底蕴与培养架构
专业植根于东南大学百年建筑教育传统,历经40年发展形成独特优势:
- 学科地位:全国排名前三,获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LI认证,江苏省重点学科
- 双一流支撑:依托建筑学国家双一流学科,与哈佛大学等30余所国际顶尖院校建立合作
- 培养特色:首创"宽基础-强主干-拓前沿"培养范式,实现传统景观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创新课程体系
实施"三阶递进"课程架构:
- 基础理论:设置《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植物学》等核心课程,必修数学分析(304学时)与生态学
- 技术赋能:开发《数字景观技术》《AI辅助设计》等23门前沿课程,掌握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与GIS空间分析
- 实践创新:大三全员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完成《长三角生态廊道规划》等真实课题
特色培养路径包含:
- 本博贯通计划:选拔30%优秀生源进入4+4本博直通培养通道
- 国际联合教学:与剑桥大学共建智慧城市景观实验室,年均开展12周海外工作坊
- 竞赛育人体系:实施"iGEM专项培养计划",大一起进入基因编辑研究团队
师资力量与科研突破
教学团队由成玉宁教授(学科带头人)领衔,形成:
- 院士工作站:王建国院士主导城市更新设计研究
- 双师型队伍:70%教师具有大型设计院10年以上实践经验
- 国际导师网络:聘请哈佛大学GSD学院教授担任客座导师
近五年取得标志性成果: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
- 研发的数字景观模拟系统获全国人工智能大赛金奖
- 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顶刊发表论文89篇
- 制定3项国家景观设计标准
实践体系与职业前景
构建"校-企-政"协同育人网络:
- 校内实训:数字景观实验室年均开展2000+学时参数化设计
- 企业联动:与上海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 政府项目: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规划
2025届毕业生呈现多元去向:
- 规划设计院:40%入职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等机构,起薪18万+/年
- 学术深造:35%进入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QS前50高校
- 自主创业:15%创立景观科技企业,产品获3项国际发明专利
- 公共事业:10%任职住建系统,主导城市更新项目
学术挑战与成长建议
专业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严苛,《景观规划设计Ⅴ》课程不及格率维持在15%。建议报考者具备:
- 扎实的手绘表现功底与日均6小时建模耐力
- 对碳中和景观、元宇宙园林等前沿领域的持续关注
- 适应暑期8周驻村调研的实践强度
选择数字景观方向需强化编程能力,偏好生态修复者应注重植物学基础。这种"技艺融合+创新驱动+国际视野"培养体系,确保学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持续发挥核心作用。需注意该专业设计强度大,建议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